海外投资 挑战与机遇并存
——访天津市友好合作城市企业促进会会长王育英
本报记者 胡智伟
3月全球经济环境正在逐步复苏,许多在2008年、2009年还天天将“过冬”挂在嘴边的企业家们,悄然间已经开始把目标悄悄换成了“海外投资”。据说,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心,越来越多地见到中国老板的身影,他们手握巨资,盯着那些在危机下艰难度日的外国企业准备出手。据权威部门的初步统计,在全球直接投资锐减的2009年,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却达到创纪录高度,仅非金融直接投资就达420亿美元。有人说,2010年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最佳机时机,不少天津企业家也是摩拳擦掌,但眼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时机是否成熟?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事项呢?针对相关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天津市友好合作城市企业促进会会长王育英。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问题依旧凸显
“至今为止,我国的海外投资,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而这种缺陷,主要不在于东道国对于中国企业的歧视和限制,而在于我们自身;从我们自身来说,主要也不是资本能力、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品牌价值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差距,而是在制度层面,即我们宏观以及微观上的制度弊端和缺陷。”
王育英觉得,目前我国经济仍然处在转轨过程中。这意味着,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规则并未完全建立,在这种制度环境中诞生并且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已经在骨子里带有这种制度要素的基因,因而难以适应国外的另一种市场经济环境。如果说,跨国投资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的话,则一般来说是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社会环境的“不服”,而中国企业到境外去投资,则又增加了“制度不服”。
投资海外,“可行性研究”必不可少
中国的许多优秀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犯了颇多不可思议的小儿科或者说是常识性错误。究其原因,这些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并不太重视“可行性研究评估”,从而缺乏对投资国家及投资项目拥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王育英说,在国内,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很多企业家都是拍脑袋进行投资决策的。这与国外跨国公司对于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态度明显有天壤之别:跨国公司(尤其是欧、美、日等国)对于可行性研究的态度近于古板、苛刻,我们中国人以为是显而易见根本不需要再做研究的,他们也要找出绝对的支撑依据才会认可,因而都会根据项目投资规模的大小拨出一定比例的专门经费进行严格、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而我们国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家,尤其是那些在国内市场上颇为成功的企业家,从来都是相信自己的所谓“直觉”和“市场敏感”,而不会相信严谨的可行性研究。
准备妥当再“走出去”
“我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恐怕是如何减少投资风险的问题。”谈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屡屡“阴沟里翻船”的问题,王育英坦率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国际跨国大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目前的综合竞争力还不高,企业中从事国际事务的人才还不多。这些都是企业‘走出去’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在这些方面我们没有充分的准备和竞争实力,那么,到海外投资的困难和风险就会很多,甚至会栽跟头。”
那么,如何降低海外投资风险呢?王育英认为,一是要从了解国别投资情况入手,企业海外投资需求和所投国家的产业方向相结合。比如像美国,哪些行业外国企业可以投,哪些行业不可以,他们都做了明确规定,若是去投资他们不允许的行业,那肯定是不可以的。
“二是要得到国家的支持。”王育英强调,企业要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发展要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这样才可能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扶持,不能等到出现问题了,才想到怎么去获得国家的支持。